2020奧運有感 長文
今年奧運喺香港受到前所未有嘅關注,而運動員亦得到好好嘅成績
身邊都唔少人問點解奧運無香港排球?其實,奧運排球只能夠有12支參賽隊伍,所以門檻好高,經過一連串資格賽,優勝隊伍得到入場券,以男排為例,基本上整個亞洲爭一個位(日本喺東道主,所以有兩隊亞洲),而香港水平喺連參加亞洲資格賽都無
香港排球甚至其他大球水平同中日韓差咁遠咁有好多因素。 首先,鄰國人口基數大參與運動人數相對多,選材方面可以有更多選擇。 之後,從小無論喺專項上或體能上接受有系統訓練,然而香港喺無可能做到因為場地有限,校隊正常都喺練得一、兩日,仲未計要補課之類而缺席,試問連甲一球隊都無固定場地練波又點提升水平
說穿了,香港運動商業價值低,因為無人睇、無人留意,自然無私人機構投錢。政府對於團隊運動support非常有限,自2018年起,部分團隊運動代表隊成員有$4000資助,資助非常之雞肋,其實呢筆錢唔會令球員放棄工作而全心投入訓練,咁究竟意義喺邊到?不如提供多d場地、添購有用設備、請外教(嚟緊會有)、專業體能訓練 etc
當然我認為,如果要團隊運動成功唔可以單靠政府,喺香港得足球港超喺職業聯賽,而籃球以我所知部分球員喺有波糧。Simone Biles 講'We’re not just athletes or entertainment. We’re human too'
雖然運動員確實唔喺商品。 但喺當一樣運動唔商業化喺唔會有人投放資源落去。以排球為例,中日韓排球聯賽球隊都喺商界冠名,特別喺日本韓國嘅球手被打造成球星,影響力不亞於當地明星
當然水平要夠,先有觀賞價值。 往往佢地好細個就接受有系統嘅訓練,所以一般技術、體能都較好,當然可以打到職業嘅都只喺少數。 當参與人數夠多而水平夠,充撐成個聯賽。 再加上外援制度,提升成個比賽及球員水平
然而,香港人善忘,當年東亞足球曾經拎左金牌,製造過一輪話題,funding亦多左,但有幾多落到球員到呢,而對整個足球生態好似冇太大正面影響,一樣睇既人都喺唔多
所以團隊運動喺香港喺(絕對)唔會成功,足籃排要入到奧運簡直喺天方夜譚,最後只剩下精英運動。 當然,排球有好多樂趣,單項未必可以比到你。 打咁多,都喺想比大眾了解下香港團隊運動生態,可以多d支持一d喺國際舞台無可能拎到獎牌而繼續不斷努力緊嘅運動項目同運動員